systool

systool命令指令显示基于总线、类和拓扑显示系统中设备的信息。

语法

systool(选项)(参数)

选项

-a:显示被请求资源的属性;
-b<总线>:显示指定总线的信息;
-c<class>:显示指定类的信息;
-d:仅显示设备;
-h:显示指令的用法;
-m<模块名称>:显示指定模块的信息;
-p:显示资源的“sysfs”绝对路径;
-v:显示所有属性;
-A<属性>:显示请求资源的属性值;
-D:仅显示驱动程序信息;
-P:显示设备的父类。

参数

设备:指定要查看信息的设备名称。

实例

[root@localhost ~]# systool
Supported sysfs buses:
        acpi
        i2c
        ide
        pci_express
        pci
        pcmcia
        platform
        pnp
        scsi
        serio
        usb
Supported sysfs classes:
        backlight
        cpuid
        dma_v3
        firmware
        graphics
        hidraw
        hwmon
        i2c-adapter
        input
        leds
        mem
        misc
        msr
        net
        pci_bus
        pcmcia_socket
        printer
        raw
        sas_device
        sas_end_device
        sas_expander
        sas_host
        sas_phy
        sas_port
        scsi_device
        scsi_disk
        scsi_generic
        scsi_host
        sound
        tty
        usb_device
        usb_endpoint
        usb_host
        vc
        vtconsole
Supported sysfs devices:
        acpi
        pci0000:00
        platform
        pnp0
        sequencer2
        sequencer
        seq
        system
        timer
Supported sysfs modules:
        8250
        acpi_memhotplug
        ac
        asus_acpi
        ata_piix
        auth_rpcgss
        backlight
        battery
        button
        cifs
        cpufreq
        crypto_api
        dell_wmi
        dm_log
        dm_mem_cache
        dm_message
        dm_mirror
        dm_mod
        dm_multipath
        dm_raid45
        dm_region_hash
        dock
        e1000e
        edac_mc
        ehci_hcd
        exportfs
        ext3
        hwmon
        i2c_core
        i2c_ec
        i2c_i801
        i7core_edac
        i8042
        ip_conntrack_netbios_ns
        ip_conntrack
        ip_tables
        iptable_filter
        ipv6
        it821x
        jbd
        joydev
        keyboard
        libata
        lockd
        lp
        md_mod
        mousedev
        mpt2sas
        nfnetlink
        nfs_acl
        nfsd
        nls_utf8
        ohci_hcd
        parport_pc
        parport
        pci_hotplug
        pcmcia
        pcmcia_core
        pcspkr
        piix
        power_meter
        printk
        processor
        psmouse
        rsrc_nonstatic
        sbs
        scsi_dh
        scsi_mod
        scsi_transport_sas
        sd_mod
        serio_raw
        sg
        shpchp
        snd_hda_intel
        snd_hwdep
        snd_mixer_oss
        snd_page_alloc
        snd_pcm_oss
        snd_pcm
        snd_seq_device
        snd_seq_dummy
        snd_seq_midi_event
        snd_seq_oss
        snd_seq
        snd_timer
        snd
        soundcore
        sunrpc
        tcp_bic
        tpm_bios
        tpm_tis
        tpm
        uhci_hcd
        usbcore
        usbhid
        video
        wmi
        x_tables
        xfrm_nalgo
        xt_limit
        xt_state
        xt_tcpudp
        yenta_socket

parted

parted命令是由GNU组织开发的一款功能强大的磁盘分区和分区大小调整工具,与fdisk不同,它支持调整分区的大小。作为一种设计用于Linux的工具,它没有构建成处理与fdisk关联的多种分区类型,但是,它可以处理最常见的分区格式,包括:ext2、ext3、fat16、fat32、NTFS、ReiserFS、JFS、XFS、UFS、HFS以及Linux交换分区。

语法

parted(选项)(参数)

选项

-h:显示帮助信息;
-i:交互式模式;
-s:脚本模式,不提示用户;
-v:显示版本号。

参数

  • 设备:指定要分区的硬盘所对应的设备文件;
  • 命令:要执行的parted命令。

实例

从串行技术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用户选择使用大容量的SATA硬盘创建磁盘阵列;特别是MD1000/MD3000,很轻易就突破2T的LUN,故在此给大家一些指引。

红帽企业 Linux 4 Update 4供对大于 2 terabytes(TB)的磁盘设备的支持。

请参考以下操作步骤:

注:

  • 绿色代表你需要使用的命令。
  • 红色代表你需要注意到的输出信息,在后续需要使用。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isk /dev/sda: 35.8 GB, 3586297651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436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sda2              14         144     1052257+  82  Linux swap
/dev/sda3             145        4360    33865020   83  Linux
Disk /dev/sdb: 2147 MB, 2147483648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61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isk /dev/sdb doesn't contain a valid partition table
[root@localhost ~]# parted /dev/sdb
GNU Parted Copyright (C) 1998 - 2004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This program is free software, covered by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This program is distributed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useful, but WITHOUT ANY
WARRANTY; without even the implied warranty of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ee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details.
使用/dev/sdb
(parted)mklabel gpt
(parted)print
/dev/sdb的磁盘几何结构:0.000-2048.000兆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gpt
Minor   起始点       终止点 文件系统   名称                 标志
(parted)mkpart primary 0 2048  <-----上面print显示的数字
(parted)print
/dev/sdb的磁盘几何结构:0.000-2048.000兆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gpt
Minor   起始点       终止点 文件系统   名称                 标志
1          0.017   2047.983
(parted)quit

如果必要,不要忘记更新/etc/fstab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isk /dev/sda: 35.8 GB, 35862976512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436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3      104391   83  Linux
/dev/sda2              14         144     1052257+  82  Linux swap
/dev/sda3             145        4360    33865020   83  Linux
WARNING: GPT (GUID Partition Table) detected on '/dev/sdb'! The util fdisk doesn't support GPT. Use GNU Parted.
 
Disk /dev/sdb: 2147 MB, 2147483648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61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262     2097151+  ee  EFI GPT
Partition 1 has different physical/logical beginnings (non-Linux?):
     phys=(0, 0, 1) logical=(0,0, 2)
Partition 1 has different physical/logical endings:
     phys=(1023, 254, 63) logical=(261, 21, 16)
[root@localhost ~]# mkfs.ext3 /dev/sdb1
mke2fs 1.35 (28-Feb-2004)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Fragment size=4096 (log=2)
262144 inodes, 524279 blocks
26213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36870912
16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16384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8192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28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sdb1 /mnt
[root@localhost ~]# df -h
Filesystem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3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32G  2.6G   28G   9% /
/dev/sda1              99M   12M   82M  13% /boot
none                  252M     0  252M   0% /dev/shm
/dev/sdb1             2.0G   36M  1.9G   2% /mnt

arch

arch命令用于显示当前主机的硬件架构类型。arch命令等同于命令name -m在当前的Linux系统下,arch命令输出结果有:i386、i486、i586、alpha、sparc、arm、m68k、mips、ppc、i686等

语法

arch

实例

arch
x86_64

df

df命令用于显示磁盘分区上的可使用的磁盘空间。默认显示单位为KB。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语法

df(选项)(参数)

选项

-a或--all:包含全部的文件系统;
--block-size=<区块大小>:以指定的区块大小来显示区块数目;
-h或--human-readable:以可读性较高的方式来显示信息;
-H或--si:与-h参数相同,但在计算时是以1000 Bytes为换算单位而非1024 Bytes;
-i或--inodes:显示inode的信息;
-k或--kilobytes:指定区块大小为1024字节;
-l或--local:仅显示本地端的文件系统;
-m或--megabytes:指定区块大小为1048576字节;
--no-sync:在取得磁盘使用信息前,不要执行sync指令,此为预设值;
-P或--portability:使用POSIX的输出格式;
--sync:在取得磁盘使用信息前,先执行sync指令;
-t<文件系统类型>或--type=<文件系统类型>:仅显示指定文件系统类型的磁盘信息;
-T或--print-type:显示文件系统的类型;
-x<文件系统类型>或--exclude-type=<文件系统类型>:不要显示指定文件系统类型的磁盘信息;
--help:显示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参数

文件:指定文件系统上的文件。

实例

查看系统磁盘设备,默认是KB为单位:

[root@LinServ-1 ~]# df
文件系统               1K-块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2            146294492  28244432 110498708  21% /
/dev/sda1              1019208     62360    904240   7% /boot
tmpfs                  1032204         0   1032204   0% /dev/shm
/dev/sdb1            2884284108 218826068 2518944764   8% /data1

使用-h选项以KB以上的单位来显示,可读性高:

[root@LinServ-1 ~]#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2             140G   27G  106G  21% /
/dev/sda1             996M   61M  884M   7% /boot
tmpfs                1009M     0 1009M   0% /dev/shm
/dev/sdb1             2.7T  209G  2.4T   8% /data1

查看全部文件系统:

[root@LinServ-1 ~]# df -a
文件系统               1K-块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sda2            146294492  28244432 110498708  21% /
proc                         0         0         0   -  /proc
sysfs                        0         0         0   -  /sys
devpts                       0         0         0   -  /dev/pts
/dev/sda1              1019208     62360    904240   7% /boot
tmpfs                  1032204         0   1032204   0% /dev/shm
/dev/sdb1            2884284108 218826068 2518944764   8% /data1
none                         0         0         0   -  /proc/sys/fs/binfmt_misc

lilo

lilo命令用于安装核心载入,开机管理程序。lilo是个Linux系统核心载入程序,同时具备管理开机的功能。单独执行lilo指令,它会读取/etc/lilo.conf配置文件,然后根据其内容安装lilo。

Linux lilo已经成为所有 Linux 发行版的标准组成部分。作为一个 较老的/最老的 Linux 引导加载程序,它那不断壮大的 Linux 社区支持使它能够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始终能够充当一个可用的现代引导加载程序。有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增强的用户界面,以及对能够突破原来 1024-柱面限制的新 BIOS 功能的利用。

虽然 LILO 仍在不断地发展,但 LILO 工作原理的基本概念保持不变。

语法

lilo(选项)

选项

-b<外围设备代号>:指定安装lilo之处的外围设备代号;
-c:使用紧致映射模式;
-C<配置文件>:指定lilo的配置文件;
-d<延迟时间>:设置开机延迟时间;
-D<识别标签>:指定开机后预设启动的操作系统,或系统核心识别标签;
-f<几何参数文件>:指定磁盘的几何参数配置文件;
-i<开机磁区文件>:指定欲使用的开机磁区文件,预设是/boot目录里的boot.b文件;
-I<识别标签>:显示系统核心存放之处;
-l:产生线形磁区地址;
-m<映射文件>:指定映射文件;
-P<fix/ignore>:决定要修复或忽略分区表的错误;
-q:列出映射的系统核心文件;
-r<根目录>:设置系统启动时欲挂入成为根目录的目录;
-R<执行指令>:设置下次启动系统时,首先执行的指令;
-s<备份文件>:指定备份文件;
-S<备份文件>:强制指定备份文件;
-t:不执行指令,仅列出实际执行会进行的动作;
-u<外围色设备代号>:删除lilo;
-U<外围设备代号>:此选项的效果和指定"-u"参数类似,当不检查时间戳记;
-v: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V:显示版本信息。

实例

使用 LILO 作为引导加载程序

要使用 LILO 作为引导加载程序,需要做的事情取决于是要进行全新安装还是要让已经安装的 Linux 改为使用 LILO。如果是要进行全新安装,那么直接跳转到 配置 LILO 那一节。如果已经安装了某个 Linux 发行版,那么通常可以选择安装并配置 LILO(并可以将机器引导到新的 Linux 安装)。

要将现有的 Linux 迁移到 LILO,首先必须获得最新版本的 LILO(见 参考资料)。在做任何其他事情之前,建议您确保在手边拥有一张 Linux 引导盘 —— 如果偶而弄错了某些地方,它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能够恢复到初始的 Linux 配置!将 LILO 安装到系统中之后,让它接管 MBR 非常简单。以 root 用户身份输入:

/sbin/lilo -v -v

这将使用当前的 LILO 默认值,抹去 MBR 中当前所有内容。不过,请阅读 配置 LILO,以确保能够按预期引导起来。也要注意,如果想要在同一机器上运行 Windows 和 Linux,那么应该先安装 Windows OS,然后再安装 Linux OS,这样,在 Linux 安装中所选择的引导加载程序就不会被 Windows 引导加载程序所覆盖。与 Linux 引导加载程序不同,多数 Window 引导加载程序不支持引导 Linux。如果已经先安装了 Linux,那么只需要自己创建一张 Linux 引导盘,这样就可以在安装完 Windows 之后,回到 Linux 安装中并重写 MBR。

配置 LILO

LILO 的配置都是通过位于 /etc/lilo.conf 的一个配置文件来完成的。清单 1 给出了一个示例配置,使用的是我的家用机器,支持 Linux 和 Windows 机器的双重引导。了解我的工作站的基本配置,就可以想像出这些配置是如何与实际机器相关联的:

主 HDD(物理磁盘 1)上安装了 Windows XP(最初机器上只有它)。在 Linux 术语中,这个 HDD 是 /dev/hda(在 grub 术语中是 hd0,0)。

从 HDD(物理磁盘 2)上安装了 Red Hat Linux;root 分区位于这个硬盘驱动器的第三个分区,即 /dev/hdb3(在 GRUB 术语中是 hd1,3)。

lilo.conf 示例文件: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100
compact
default=Linux
image=/boot/vmlinuz-2.4.18-14
	label=Linux
	root=/dev/hdb3
	read-only
	password=linux
other=/dev/hda
	label=WindowsXP

配置文件选项说明:

  • boot= 行告诉 LILO 在哪里安装引导加载程序。在上面的示例中,将把它安装到第一块硬盘的 MBR。也可以选择将 LILO 安装到 /dev/hdb3(示例中的 Linux 分区),这样需要向 /dev/hda 安装另一个引导加载程序,并令其指向 LILO 引导加载程序;然后只需要让 LILO 作为二级引导加载程序。通常,引导加载程序应该位于 /dev/hda。还可以将这个参数指向软盘驱动器(最常见的是 /dev/fd0),来制做 LILO 软盘引导磁盘。
  • map= 指向引导期间 LILO 内部使用的映射文件。当使用 /sbin/lilo 命令安装 LILO 时, 它会自动生成这个文件,其中包含有描述符表(还有其他内容)。建议不要改动这个文件!
  • install= 是 LILO 在引导过程中内部使用的文件之一。它同时包含有引导加载程序的主要部分和二级部分。boot.b 文件的 一个片段被写入到 MBR(引导加载程序的主要部分),它会指向那个映射,接下来指向二级引导加载程序。同样,不要改动它!
  • prompt= 告诉 LILO 使用用户界面(本例中给出了两个选择 —— Linux 和 WindowsXP)。除了使用 prompt/user 界面以外,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为 Linux 内核等指定具体的参数。如果不在配置文件中指定此选项,那么 LILO 将引导到 默认的 OS,不发生任何用户交互,也不会等待。(但是请注意,如果在引导时按下了 SHIFT,那么还是可以得到提示,当不想把 引导加载程序暴露给普通用户时,这非常有用)。
  • timeout= 是引导提示在自动引导默认 OS(本例中是 Linux)之前的等待时间(以十分之一秒为单位)。 如果在 lilo.conf 没有指定 prompt,那么这个参数就会被忽略。
  • compact 选项可以大大加速引导过程,它会将连续的读磁盘的请求合并为一个单独的请求。不过,这可能是 一件祸福参半的事情,因为我在论坛上看到过很多贴子提到了关于此选项的问题。当希望从软盘引导时,这个选项尤其有用。
  • default= 选项告诉 LILO 默认使用哪个映像进行引导,比如在等待超时之后。这与 lilo.conf 文件中的某个映像的 标签相关联。如果没有在配置文件中指定此选项,那么它将引导文件中指定的第一个映像。
  • 对于允许用户引导到的每一个 Linux 版本,都应该指定 image= 及以下三个选项。image 选项指定希望 引导到的内核版本。
  • label= 标明了在运行期间希望能够从用户界面引导的不同 OS。另外,这个标签用于指定引导的默认 OS。 (注意:标签名称中避免出现空格;否则,引导那个文件时会出现无法预期的错误。)
  • root= 告诉 LILO OS 文件系统实际所在的位置。在我们的示例中为 /dev/hdb3,即第二块硬盘上的第三个分区。
  • read-only 告诉 LILO 以只读的方式初始引导到文件系统。OS 一旦完全引导起来,就会以读写方式挂载。
  • password= 允许您为将要引导到的特定 OS 设置口令。不幸的是,这个口令是以可读文本的方式保存在 lilo.conf 文件中,所以,所有人都能够读取它。如果需要,还可以对想要引导自的每个操作系统设置口令(在我们的示例中,只为 Linux 的引导 设置了一个口令)。
  • other= 的动作类似于 image 和 root 选项的组合,但是用于除了 Linux 以外的其他操作系统。 在我们的示例中,它告诉 LILO 到哪里去找到 Windows OS(位于第一块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如果先安装 Windows,后安装 Linux,通常会是这样。
  • label= 与所有其他 label 选项相同。

在 lilo.conf 文件中可以使用很多其他参数,不过清单 1 中的参数就足以让机器可用了。要获得关于 lilo.conf 的这些以及其他参数的 进一步资料,请参考手册页(man lilo.conf)。由于在引导时不会读取 lilo.conf,所以,当这个文件有改动时,需要“更新”MBR。 如果不完成此步骤就重新引导,那么对 lilo.conf 的修改不会在启动中反映出来。与先前将 LILO 写入 MBR 类似,需要运行:

/sbin/lilo -v -v

-v -v标记会为您给出非常详细的输出。当像我们那样运行 LILO 时,有很多参数可以指定。 参阅手册页以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man lilo)。

初始引导过程

当 LILO 初始引导时,它会按次序打印出每个字母 —— L-I-L-O。如果所有字母都显示出来,那么第一阶段引导就成功了。缺少任何内容 都表示出现了问题:

L:第一阶段引导加载程序已经被加载。如果 LILO 停止在这里,那么是在引导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时出现了问题。这通常会伴随有一个错误代码。 在这个阶段的常见问题是介质问题,或者在 lilo.conf 文件中指定了不正确的磁盘参数。

LI: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已经被加载。LILO 在此处停止表示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不能被执行。同样,这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与只显示 L 类似的问题: 正在加载,或者因 boot.b 文件被破坏、移动或删除而不能加载。

LIL: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正在被执行。此时,可能会再次出现介质问题,或者映射文件(如 lilo.conf 文件中所指定的)在寻找描述符表时 可能会出现问题。

LIL?:加载到与上面相同的阶段。这通常意味着加载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使用了错误的地址,最常见的原因是 boot.b 所在的位置与 lilo.conf 文件所指定的不同。

LIL-:加载到与上面相同的阶段。加载描述符表时出现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描述符表错误。

LILO:LILO 成功被加载,没有出现任何错误。

引导时的附加配置

LILO 被成功加载后,将看到 LILO 提示符。还是使用前面的示例 lilo.conf 文件,此时将有两个选择,可能对 LILO 新手来说并不直观。首先,可以 让 LILO 超时(10 秒后),这将引导/dev/hdb3,即 Linux 分区。另外,可以按下 TAB 键,这将列出将要引导的操作系统选项。在我们的示例 lilo.conf 中, 将得到的选项是 “Linux” 和 “Windows”。输入哪一个,就会引导到哪个 OS。指定加载 Linux 选项,会提示输入一个口令,在本例中是 linux。如果输入的口令有误,则会返回 LILO 提示符。

不幸的是,LILO 不支持引导期间的交互式配置,所以,只能在 lilo.conf 中或者运行/sbin/lilo时指定选项。

关于第一次尝试 LILO 的最后一点建议是:我发现使用软盘引导磁盘比使用硬盘实现 LILO 配置更为安全。为此,必须在 lilo.conf 文件中使用boot=/dev/fd0替换boot=/dev/hda。那样,如果弄乱了lilo.conf文件 中的任何配置,都可以取出引导磁盘并像先前一样引导到 Linux。当使用软盘进行引导一切正常以后,可以将lilo.conf修改回boot=/dev/hda,然后最后一次运行/sbin/lilo来上传修改。

lsusb

lsusb命令用于显示本机的USB设备列表,以及USB设备的详细信息。

lsusb命令是一个学习USB驱动开发,认识USB设备的助手,推荐大家使用,如果您的开发板中或者产品中没有lsusb命令可以自己移植一个,放到文件系统里面。

语法

lsusb(选项)

选项

-v:显示USB设备的详细信息;
-s<总线:设备号>仅显示指定的总线和(或)设备号的设备;
-d<厂商:产品>:仅显示指定厂商和产品编号的设备;
-t:以树状结构显示无理USB设备的层次;
-V:显示命令的版本信息。

实例

插入usb鼠标后执行lsusb的输出内容如下:

Bus 005 Device 001: id 0000:0000 
Bus 001 Device 001: ID 0000:0000 
Bus 004 Device 001: ID 0000:0000 
Bus 003 Device 001: ID 0000:0000 
Bus 002 Device 006: ID 15d9:0a37 
Bus 002 Device 001: ID 0000:0000 

解释:

Bus 005

表示第五个usb主控制器(机器上总共有5个usb主控制器 — 可以通过命令lspci | grep USB查看)

Device 006

表示系统给usb鼠标分配的设备号(devnum),同时也可以看到该鼠标是插入到了第二个usb主控制器

006        usb_device.devnum
/sys/devices/pci0000:00/0000:00:1d.1/usb2/2-2/devnum

ID 15d9:0a37

表示usb设备的ID(这个ID由芯片制造商设置,可以唯一表示该设备)

15d9    usb_device_descriptor.idVendor
0a37    usb_device_descriptor.idProduct
/sys/devices/pci0000:00/0000:00:1d.1/usb2/2-2/idVendor

Bus 002 Device 006: ID 15d9:0a37
Bus 002 Device 001: ID 0000:0000

表示002号usb主控制器上接入了两个设备:

  • 一个是usb根Hub — 001 
  • 一个是usb鼠标  — 006

convertquota

convertquota命令用于将老的磁盘额数据文件(“quota.user”和“quota.group”)转换为新格式的文件(“quota.user”和“quota.group”)。

语法

convertquota(选项)(参数)

选项

-u:仅转换用户磁盘配额数据文件;
-g:仅转换组磁盘配额数据文件;
-f:将老的磁盘配额文件转换为新的格式;
-e:将新的文件格式从大字节序换为小字节序。

参数

文件系统:指定要转换磁盘配额数据文件格式的文件系统(硬盘分区)。

实例

使用convertquota指令转换指定文件系统/data的磁盘配额数据文件。在命令行中输入下面的命令:

convertquota -u /data     //转换文件系统"/data"上的用户磁盘配额文件

lspci

lspci命令用于显示当前主机的所有PCI总线信息,以及所有已连接的PCI设备信息。

语法

lspci(选项)

选项

-n:以数字方式显示PCI厂商和设备代码;
-t:以树状结构显示PCI设备的层次关系,包括所有的总线、桥、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联接;
-b:以总线为中心的视图;
-d:仅显示给定厂商和设备的信息;
-s:仅显示指定总线、插槽上的设备和设备上的功能块信息;
-i:指定PCI编号列表文件,而不使用默认的文件;
-m:以机器可读方式显示PCI设备信息。

实例

[root@localhost ~]# lspci
00:00.0 host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00 I/O Hub to ESI Port (rev 22)
00:01.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1 (rev 22)
00:02.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2 (rev 22)
00:03.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3 (rev 22)
00:07.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7 (rev 22)
00:08.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8 (rev 22)
00:09.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9 (rev 22)
00:0a.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PCI Express Root Port 10 (rev 22)
00:10.0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Physical and Link Layer Registers Port 0 (rev 22)
00:10.1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Routing and Protocol Layer Registers Port 0 (rev 22)
00:11.0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 Physical and Link Layer Registers Port 1 (rev 22)
00:11.1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 Routing & Protocol Layer Register Port 1 (rev 22)
00:14.0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System Management Registers (rev 22)
00:14.1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GPIO and Scratch Pad Registers (rev 22)
00:14.2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Control Status and RAS Registers (rev 22)
00:14.3 PIC: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I/O Hub Throttle Registers (rev 22)
00:16.0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1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2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3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4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5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6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6.7 System peripheral: Intel Corporation 5520/5500/X58 Chipset QuickData Technology Device (rev 22)
00:1a.0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 UHCI Controller #4
00:1a.1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 UHCI Controller #5
00:1a.7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2 EHCI Controller #2
00:1b.0 Audio devic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HD Audio Controller
00:1c.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PCI Express Root Port 1
00:1c.4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PCI Express Root Port 5
00:1c.5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PCI Express Root Port 6
00:1d.0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 UHCI Controller #1
00:1d.1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 UHCI Controller #2
00:1d.2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 UHCI Controller #3
00:1d.3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 UHCI Controller #6
00:1d.7 USB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USB2 EHCI Controller #1
00:1e.0 PCI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 PCI Bridge (rev 90)
00:1f.0 ISA bridg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R (ICH10R) lpc Interface Controller
00:1f.2 IDE interfac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4 port SATA IDE Controller #1
00:1f.3 SMBus: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SMBus Controller
00:1f.5 IDE interface: Intel Corporation 82801JI (ICH10 Family) 2 port SATA IDE Controller #2
01:01.0 VGA compatible controller: ASPEED Technology, Inc. ASPEED Graphics Family (rev 10)
02:00.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574L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03:00.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82574L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04:00.0 Serial Attached SCSI controller: LSI Logic / Symbios Logic SAS2008 PCI-Express Fusion-MPT SAS-2 [Falcon] (rev 03)

grub

grub命令是多重引导程序grub的命令行shell工具。

语法

grub(选项)

选项

--batch:打开批处理模式;
--boot-drive=<驱动器>:指定stage2的引导驱动器;
--config-file<配置文件>:指定stage2的配置文件;
--device-map=<文件>:指定设备的映射文件;
--help:显示帮助信息;
--install-partition=<分区>:指定stage2安装分区;
--no-config-file:不使用配置文件;
--no-pager:不使用内部分页器;
--preset-menu:使用预设菜单;
--probe-second-floppy:检测第二个软盘驱动器;
--read-only:只读模式。

实例

利用grub命令来启动损坏的Linux系统,可能你的电脑因为某些原因损坏不能自动启动了。当然原因很多,可能的现象也很多。

这里说一下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即:屏幕上提示grub>,但你的硬盘上数据没有丢失,各分区都是好的。这种情况是你的grub信息损坏了,但比较严重的是系统启动不了。

当然,在正常启动情况下,屏幕上出现grub的启动项选择菜单时按c键也是可以进入grub>状态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用grub的命令来手工启动系统。

只需要用到四个命令boot、kernel、initrd、boot。

但grub本身命令很多,比如查看文件内容的cat ,你输入help会得到。

首先,输入“ root (hd ” ,然后按两次 TAB 键; /* 这会列出你电脑上可能的磁盘设备,硬盘为 hd0/hd1 或 sd0/sd1 等 */

然后,选择你的安装 Linux 系统的硬盘,比如 hd0 ,输入 “ root (hd0, ” 再按两次 TAB 键; /* 这会列出你的第一块硬盘上的分区情况,你会知道哪个是 swap 交换分区, 0x82 ,哪个是 Linux 分区 0x83 */

选择你认为可能的 /boot 目录所在的分区, 输入root (hd0, 1)回车;

接着,输入cat /boot/vm, 按两次 TAB 键,如果出现一些 vm 开头的文件,比如 vmlinuz-2.6.15-26-386 说明这里是 /boot 所在的分区。

删除上一次的输入,再输入cat /boot/initrd,按两次 TAB 键,如果出现一些 initrd 开头的文件,比如 initrd.img-2.6.15-26-386 说明这个 /boot 所在的分区有 initrd ,即 ramdisk 镜像;

删除上一次的输入,再输入cat /sbin/init,按两次 TAB 键,如果出现一些 init 开头的文件,比如/sbin/init说明这个分区是/所在的分区;

如果没有出现/sbin/init文件,说明(hd0,1)分区仅仅是/boot分区而不是/分区。重新输入root (hd0,N)命令,这里 N 是某个 Linux 分区,然后再试cat /sbin/init, 直到屏幕上出现/sbin/init,说明你找到了/分区,严格来说,应该是/sbin目录所在的分区;

依次输入命令:

root (hd0,1)   /* 假设 /dev/hda2 是你的 /boot 所在的分区 */
kernel /boot/vmlinuz-2.6.15-26-386 ro dev=/dev/hda3    /* 假设 /dev/hda3 是你的 / 所在的分区 */
initrd /boot/initrd.img-2.6.15-26-386
boot

即可启动系统。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系统的几个分区:/boot / /s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