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

cd命令用来切换工作目录至dirname。 其中dirName表示法可为绝对路径或相对路径。若目录名称省略,则变换至使用者的home directory(也就是刚login时所在的目录)。另外,~也表示为home directory的意思,.则是表示目前所在的目录,..则表示目前目录位置的上一层目录。

语法

cd (选项) (参数)

选项

-p 如果要切换到的目标目录是一个符号连接,直接切换到符号连接指向的目标目录
-L 如果要切换的目标目录是一个符号的连接,直接切换到字符连接名代表的目录,而非符号连接所指向的目标目录。
- 当仅实用"-"一个选项时,当前工作目录将被切换到环境变量"OLDPWD"所表示的目录。

实例

cd    进入用户主目录;
cd ~  进入用户主目录;
cd -  返回进入此目录之前所在的目录;
cd ..  返回上级目录(若当前目录为“/“,则执行完后还在“/";".."为上级目录的意思);
cd ../..  返回上两级目录;
cd !$  把上个命令的参数作为cd参数使用。

cp

cp命令用来将一个或多个源文件或者目录复制到指定的目的文件或目录。它可以将单个源文件复制成一个指定文件名的具体的文件或一个已经存在的目录下。cp命令还支持同时复制多个文件,当一次复制多个文件时,目标文件参数必须是一个已经存在的目录,否则将出现错误。

语法

cp(选项)(参数)

选项

-a:此参数的效果和同时指定"-dpR"参数相同;
-d:当复制符号连接时,把目标文件或目录也建立为符号连接,并指向与源文件或目录连接的原始文件或目录;
-f:强行复制文件或目录,不论目标文件或目录是否已存在;
-i:覆盖既有文件之前先询问用户;
-l:对源文件建立硬连接,而非复制文件;
-p:保留源文件或目录的属性;
-R/r:递归处理,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与子目录一并处理;
-s:对源文件建立符号连接,而非复制文件;
-u:使用这项参数后只会在源文件的更改时间较目标文件更新时或是名称相互对应的目标文件并不存在时,才复制文件;
-S:在备份文件时,用指定的后缀“SUFFIX”代替文件的默认后缀;
-b:覆盖已存在的文件目标前将目标文件备份;
-v:详细显示命令执行的操作。

参数

  • 源文件:制定源文件列表。默认情况下,cp命令不能复制目录,如果要复制目录,则必须使用-R选项;
  • 目标文件:指定目标文件。当“源文件”为多个文件时,要求“目标文件”为指定的目录。

实例

如果把一个文件复制到一个目标文件中,而目标文件已经存在,那么,该目标文件的内容将被破坏。此命令中所有参数既可以是绝对路径名,也可以是相对路径名。通常会用到点.或点点..的形式。例如,下面的命令将指定文件复制到当前目录下:

cp ../mary/homework/assign .

所有目标文件指定的目录必须是己经存在的,cp命令不能创建目录。如果没有文件复制的权限,则系统会显示出错信息。

将文件file复制到目录/usr/men/tmp下,并改名为file1

cp file /usr/men/tmp/file1

将目录/usr/men下的所有文件及其子目录复制到目录/usr/zh

cp -r /usr/men /usr/zh

交互式地将目录/usr/men中的以m打头的所有.c文件复制到目录/usr/zh

cp -i /usr/men m*.c /usr/zh

我们在Linux下使用cp命令复制文件时候,有时候会需要覆盖一些同名文件,覆盖文件的时候都会有提示:需要不停的按Y来确定执行覆盖。文件数量不多还好,但是要是几百个估计按Y都要吐血了,于是折腾来半天总结了一个方法:

cp aaa/* /bbb
复制目录aaa下所有到/bbb目录下,这时如果/bbb目录下有和aaa同名的文件,需要按Y来确认并且会略过aaa目录下的子目录。

cp -r aaa/* /bbb
这次依然需要按Y来确认操作,但是没有忽略子目录。

cp -r -a aaa/* /bbb
依然需要按Y来确认操作,并且把aaa目录以及子目录和文件属性也传递到了/bbb。

\cp -r -a aaa/* /bbb
成功,没有提示按Y、传递了目录属性、没有略过目录。

cat

cat命令连接文件并打印到标准输出设备上,cat经常用来显示文件的内容,类似于下的type命令。

注意:当文件较大时,文本在屏幕上迅速闪过(滚屏),用户往往看不清所显示的内容。因此,一般用more等命令分屏显示。为了控制滚屏,可以按Ctrl+S键,停止滚屏;按Ctrl+Q键可以恢复滚屏。按Ctrl+C(中断)键可以终止该命令的执行,并且返回Shell提示符状态。

语法

cat(选项)(参数)

选项

-n或-number:有1开始对所有输出的行数编号;
-b或--number-nonblank:和-n相似,只不过对于空白行不编号;
-s或--squeeze-blank:当遇到有连续两行以上的空白行,就代换为一行的空白行;
-A:显示不可打印字符,行尾显示“$”;
-e:等价于"-vE"选项;
-t:等价于"-vT"选项;

参数

文件列表:指定要连接的文件列表。

实例

设ml和m2是当前目录下的两个文件

cat m1 (在屏幕上显示文件ml的内容)
cat m1 m2 (同时显示文件ml和m2的内容)
cat m1 m2 > file (将文件ml和m2合并后放入文件file中)

mv

mv命令用来对文件或目录重新命名,或者将文件从一个目录移到另一个目录中。source表示源文件或目录,target表示目标文件或目录。如果将一个文件移到一个已经存在的目标文件中,则目标文件的内容将被覆盖。

mv命令可以用来将源文件移至一个目标文件中,或将一组文件移至一个目标目录中。源文件被移至目标文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1. 如果目标文件是到某一目录文件的路径,源文件会被移到此目录下,且文件名不变。
  2. 如果目标文件不是目录文件,则源文件名(只能有一个)会变为此目标文件名,并覆盖己存在的同名文件。如果源文件和目标文件在同一个目录下,mv的作用就是改文件名。当目标文件是目录文件时,源文件或目录参数可以有多个,则所有的源文件都会被移至目标文件中。所有移到该目录下的文件都将保留以前的文件名。

注意事项:mv与cp的结果不同,mv好像文件“搬家”,文件个数并未增加。而cp对文件进行复制,文件个数增加了。

语法

mv(选项)(参数)

选项

--backup=<备份模式>:若需覆盖文件,则覆盖前先行备份;
-b:当文件存在时,覆盖前,为其创建一个备份;
-f:若目标文件或目录与现有的文件或目录重复,则直接覆盖现有的文件或目录;
-i:交互式操作,覆盖前先行询问用户,如果源文件与目标文件或目标目录中的文件同名,则询问用户是否覆盖目标文件。用户输入”y”,表示将覆盖目标文件;输入”n”,表示取消对源文件的移动。这样可以避免误将文件覆盖。
--strip-trailing-slashes:删除源文件中的斜杠“/”;
-S<后缀>:为备份文件指定后缀,而不使用默认的后缀;
--target-directory=<目录>:指定源文件要移动到目标目录;
-u:当源文件比目标文件新或者目标文件不存在时,才执行移动操作。

参数

  • 源文件:源文件列表。
  • 目标文件:如果“目标文件”是文件名则在移动文件的同时,将其改名为“目标文件”;如果“目标文件”是目录名则将源文件移动到“目标文件”下。

实例

将文件ex3改名为new1

mv ex3 new1

将目录/usr/men中的所有文件移到当前目录(用.表示)中:

mv /usr/men/* .

ln

ln命令用来为文件创件连接,连接类型分为硬连接和符号连接两种,默认的连接类型是硬连接。如果要创建符号连接必须使用"-s"选项。

注意:符号链接文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的许多属性依赖于源文件,所以给符号链接文件设置存取权限是没有意义的。

语法

ln(选项)(参数)

选项

-b或--backup:删除,覆盖目标文件之前的备份;
-d或-F或——directory:建立目录的硬连接;
-f或——force:强行建立文件或目录的连接,不论文件或目录是否存在;
-i或——interactive:覆盖既有文件之前先询问用户;
-n或--no-dereference:把符号连接的目的目录视为一般文件;
-s或——symbolic:对源文件建立符号连接,而非硬连接;
-S<字尾备份字符串>或--suffix=<字尾备份字符串>:用"-b"参数备份目标文件后,备份文件的字尾会被加上一个备份字符串,预设的备份字符串是符号“~”,用户可通过“-S”参数来改变它;
-v或——verbose:显示指令执行过程;
-V<备份方式>或--version-control=<备份方式>:用“-b”参数备份目标文件后,备份文件的字尾会被加上一个备份字符串,这个字符串不仅可用“-S”参数变更,当使用“-V”参数<备份方式>指定不同备份方式时,也会产生不同字尾的备份字符串;
--help:在线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参数

  • 源文件:指定连接的源文件。如果使用-s选项创建符号连接,则“源文件”可以是文件或者目录。创建硬连接时,则“源文件”参数只能是文件;
  • 目标文件:指定源文件的目标连接文件。

实例

将目录/usr/mengqc/mub1下的文件m2.c链接到目录/usr/liu下的文件a2.c

cd /usr/mengqc
ln /mub1/m2.c /usr/liu/a2.c

在执行ln命令之前,目录/usr/liu中不存在a2.c文件。执行ln之后,在/usr/liu目录中才有a2.c这一项,表明m2.c和a2.c链接起来(注意,二者在物理上是同一文件),利用ls -l命令可以看到链接数的变化。

在目录/usr/liu下建立一个符号链接文件abc,使它指向目录/usr/mengqc/mub1

ln -s /usr/mengqc/mub1 /usr/liu/abc

执行该命令后,/usr/mengqc/mub1代表的路径将存放在名为/usr/liu/abc的文件中。

扩展知识

Linux具有为一个文件起多个名字的功能,称为链接。被链接的文件可以存放在相同的目录下,但是必须有不同的文件名,而不用在硬盘上为同样的数据重复备份。另外,被链接的文件也可以有相同的文件名,但是存放在不同的目录下,这样只要对一个目录下的该文件进行修改,就可以完成对所有目录下同名链接文件的修改。对于某个文件的各链接文件,我们可以给它们指定不同的存取权限,以控制对信息的共享和增强安全性。

文件链接有两种形式,即硬链接和符号链接。

硬链接

建立硬链接时,在另外的目录或本目录中增加目标文件的一个目录项,这样,一个文件就登记在多个目录中。如图所示的m2.c文件就在目录mub1和liu中都建立了目录项。

创建硬链接后,己经存在的文件的I节点号(Inode)会被多个目录文件项使用。一个文件的硬链接数可以在目录的长列表格式的第二列中看到,无额外链接的文件的链接数为l。

在默认情况下,ln命令创建硬链接。ln命令会增加链接数,rm命令会减少链接数。一个文件除非链接数为0,否则不会从文件系统中被物理地删除。

对硬链接有如下限制:

  • 不能对目录文件做硬链接。
  • 不能在不同的文件系统之间做硬链接。就是说,链接文件和被链接文件必须位于同一个文件系统中。

符号链接

符号链接也称为软链接,是将一个路径名链接到一个文件。这些文件是一种特别类型的文件。事实上,它只是一个文本文件(如图中的abc文件),其中包含它提供链接的另一个文件的路径名,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另一个文件是实际包含所有数据的文件。所有读、写文件内容的命令被用于符号链接时,将沿着链接方向前进来访问实际的文件。

符号连接

与硬链接不同的是,符号链接确实是一个新文件,当然它具有不同的I节点号;而硬链接并没有建立新文件。

符号链接没有硬链接的限制,可以对目录文件做符号链接,也可以在不同文件系统之间做符号链接。

ln -s命令建立符号链接时,源文件最好用绝对路径名。这样可以在任何工作目录下进行符号链接。而当源文件用相对路径时,如果当前的工作路径与要创建的符号链接文件所在路径不同,就不能进行链接。

符号链接保持了链接与源文件或目录之间的区别:

  • 删除源文件或目录,只删除了数据,不会删除链接。一旦以同样文件名创建了源文件,链接将继续指向该文件的新数据。
  • 在目录长列表中,符号链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件类型显示出来,其第一个字母是l。
  • 符号链接的大小是其链接文件的路径名中的字节数。
  • 当用ln -s命令列出文件时,可以看到符号链接名后有一个箭头指向源文件或目录,例如lrwxrwxrwx … 14 jun 20 10:20 /etc/motd->/original_file其中,表示“文件大小”的数字“14”恰好说明源文件名original_file由14个字符构成。

ls

ls命令用来显示目标列表,在Linux中是使用率较高的命令。ls命令的输出信息可以进行彩色加亮显示,以分区不同类型的文件。

语法

ls(选项)(参数)

选项

-a:显示所有档案及目录(ls内定将档案名或目录名称为“.”的视为影藏,不会列出);
-A:显示除影藏文件“.”和“..”以外的所有文件列表;
-C:多列显示输出结果。这是默认选项;
-l:与“-C”选项功能相反,所有输出信息用单列格式输出,不输出为多列;
-F:在每个输出项后追加文件的类型标识符,具体含义:“*”表示具有可执行权限的普通文件,“/”表示目录,“@”表示符号链接,“|”表示命令管道FIFO,“=”表示sockets套接字。当文件为普通文件时,不输出任何标识符;
-b:将文件中的不可输出的字符以反斜线“”加字符编码的方式输出;
-c:与“-lt”选项连用时,按照文件状态时间排序输出目录内容,排序的依据是文件的索引节点中的ctime字段。与“-l”选项连用时,则排序的一句是文件的状态改变时间;
-d:仅显示目录名,而不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列表。显示符号链接文件本身,而不显示其所指向的目录列表;
-f:此参数的效果和同时指定“aU”参数相同,并关闭“lst”参数的效果;
-i:显示文件索引节点号(inode)。一个索引节点代表一个文件;
--file-type:与“-F”选项的功能相同,但是不显示“*”;
-k:以KB(千字节)为单位显示文件大小;
-l:以长格式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列表。输出的信息从左到右依次包括文件名,文件类型、权限模式、硬连接数、所有者、组、文件大小和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等;
-m:用“,”号区隔每个文件和目录的名称;
-n:以用户识别码和群组识别码替代其名称;
-r:以文件名反序排列并输出目录内容列表;
-s:显示文件和目录的大小,以区块为单位;
-t:用文件和目录的更改时间排序;
-L:如果遇到性质为符号链接的文件或目录,直接列出该链接所指向的原始文件或目录;
-R:递归处理,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一并处理;
--full-time:列出完整的日期与时间;
--color[=WHEN]:使用不同的颜色高亮显示不同类型的。

参数

目录:指定要显示列表的目录,也可以是具体的文件。

实例

显示当前目录下非影藏文件与目录

[root@localhost ~]# ls
anaconda-ks.cfg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satools

显示当前目录下包括影藏文件在内的所有文件列表

[root@localhost ~]# ls -a
.   anaconda-ks.cfg  .bash_logout   .bashrc  install.log         .mysql_history  satools  .tcshrc   .vimrc
..  .bash_history    .bash_profile  .cshrc   install.log.syslog  .rnd            .ssh     .viminfo

输出长格式列表

[root@localhost ~]# ls -1

anaconda-ks.cfg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satools

显示文件的inode信息

索引节点(index inode简称为“inode”)是Linux中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相同的索引节点号的两个文本本质上是同一个文件(除文件名不同外)。

[root@localhost ~]# ls -i -l anaconda-ks.cfg install.log
2345481 -rw------- 1 root root   859 Jun 11 22:49 anaconda-ks.cfg
2345474 -rw-r--r-- 1 root root 13837 Jun 11 22:49 install.log

水平输出文件列表

[root@localhost /]# ls -m

bin, boot, data, dev, etc, home, lib, lost+found, media, misc, mnt, opt, proc, root, sbin, selinux, srv, sys, tmp, usr, var

修改最后一次编辑的文件

最近修改的文件显示在最上面。

[root@localhost /]# ls -t

tmp  root  etc  dev  lib  boot  sys  proc  data  home  bin  sbin  usr  var  lost+found  media  mnt  opt  selinux  srv  misc

显示递归文件

[root@localhost ~]# ls -R
.:
anaconda-ks.cfg  install.log  install.log.syslog  satools

./satools:
black.txt  freemem.sh  iptables.sh  lnmp.sh  mysql  php502_check.sh  ssh_safe.sh

打印文件的UID和GID

[root@localhost /]# ls -n

total 254
drwxr-xr-x   2 0 0  4096 Jun 12 04:03 bin
drwxr-xr-x   4 0 0  1024 Jun 15 14:45 boot
drwxr-xr-x   6 0 0  4096 Jun 12 10:26 data
drwxr-xr-x  10 0 0  3520 Sep 26 15:38 dev
drwxr-xr-x  75 0 0  4096 Oct 16 04:02 etc
drwxr-xr-x   4 0 0  4096 Jun 12 10:26 home
drwxr-xr-x  14 0 0 12288 Jun 16 04:02 lib
drwx------   2 0 0 16384 Jun 11 22:46 lost+found
drwxr-xr-x   2 0 0  4096 May 11  2011 media
drwxr-xr-x   2 0 0  4096 Nov  8  2010 misc
drwxr-xr-x   2 0 0  4096 May 11  2011 mnt
drwxr-xr-x   2 0 0  4096 May 11  2011 opt
dr-xr-xr-x 232 0 0     0 Jun 15 11:04 proc
drwxr-x---   4 0 0  4096 Oct 15 14:43 root
drwxr-xr-x   2 0 0 12288 Jun 12 04:03 sbin
drwxr-xr-x   2 0 0  4096 May 11  2011 selinux
drwxr-xr-x   2 0 0  4096 May 11  2011 srv
drwxr-xr-x  11 0 0     0 Jun 15 11:04 sys
drwxrwxrwt   3 0 0 98304 Oct 16 08:45 tmp
drwxr-xr-x  13 0 0  4096 Jun 11 23:38 usr
drwxr-xr-x  19 0 0  4096 Jun 11 23:38 var

列出文件和文件夹的详细信息

[root@localhost /]# ls -l

total 254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Jun 12 04:03 bin
drwxr-xr-x   4 root root  1024 Jun 15 14:45 boot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Jun 12 10:26 data
drwxr-xr-x  10 root root  3520 Sep 26 15:38 dev
drwxr-xr-x  75 root root  4096 Oct 16 04:02 etc
drwxr-xr-x   4 root root  4096 Jun 12 10:26 home
drwxr-xr-x  14 root root 12288 Jun 16 04:02 lib
drwx------   2 root root 16384 Jun 11 22:46 lost+found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media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Nov  8  2010 misc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mn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opt
dr-xr-xr-x 232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proc
drwxr-x---   4 root root  4096 Oct 15 14:43 root
drwxr-xr-x   2 root root 12288 Jun 12 04:03 s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selinux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srv
drwxr-xr-x  11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sys
drwxrwxrwt   3 root root 98304 Oct 16 08:48 tmp
drwxr-xr-x  13 root root  4096 Jun 11 23:38 usr
drwxr-xr-x  19 root root  4096 Jun 11 23:38 var

列出可读文件和文件夹详细信息

[root@localhost /]# ls -lh

total 254K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Jun 12 04:03 bin
drwxr-xr-x   4 root root 1.0K Jun 15 14:45 boot
drwxr-xr-x   6 root root 4.0K Jun 12 10:26 data
drwxr-xr-x  10 root root 3.5K Sep 26 15:38 dev
drwxr-xr-x  75 root root 4.0K Oct 16 04:02 etc
drwxr-xr-x   4 root root 4.0K Jun 12 10:26 home
drwxr-xr-x  14 root root  12K Jun 16 04:02 lib
drwx------   2 root root  16K Jun 11 22:46 lost+found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May 11  2011 media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Nov  8  2010 misc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May 11  2011 mn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May 11  2011 opt
dr-xr-xr-x 235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proc
drwxr-x---   4 root root 4.0K Oct 15 14:43 root
drwxr-xr-x   2 root root  12K Jun 12 04:03 s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May 11  2011 selinux
drwxr-xr-x   2 root root 4.0K May 11  2011 srv
drwxr-xr-x  11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sys
drwxrwxrwt   3 root root  96K Oct 16 08:49 tmp
drwxr-xr-x  13 root root 4.0K Jun 11 23:38 usr
drwxr-xr-x  19 root root 4.0K Jun 11 23:38 var

显示文件夹信息

[root@localhost /]# ls -ld /etc/

drwxr-xr-x 75 root root 4096 Oct 16 04:02 /etc/

按时间列出文件和文件夹详细信息

[root@localhost /]# ls -lt

total 254
drwxrwxrwt   3 root root 98304 Oct 16 08:53 tmp
drwxr-xr-x  75 root root  4096 Oct 16 04:02 etc
drwxr-x---   4 root root  4096 Oct 15 14:43 root
drwxr-xr-x  10 root root  3520 Sep 26 15:38 dev
drwxr-xr-x  14 root root 12288 Jun 16 04:02 lib
drwxr-xr-x   4 root root  1024 Jun 15 14:45 boot
drwxr-xr-x  11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sys
dr-xr-xr-x 232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proc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Jun 12 10:26 data
drwxr-xr-x   4 root root  4096 Jun 12 10:26 home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Jun 12 04:03 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12288 Jun 12 04:03 sbin
drwxr-xr-x  13 root root  4096 Jun 11 23:38 usr
drwxr-xr-x  19 root root  4096 Jun 11 23:38 var
drwx------   2 root root 16384 Jun 11 22:46 lost+found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media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mn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op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selinux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srv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Nov  8  2010 misc

按修改时间列出文件和文件夹详细信息

[root@localhost /]# ls -ltr

total 254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Nov  8  2010 misc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srv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selinux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op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mnt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May 11  2011 media
drwx------   2 root root 16384 Jun 11 22:46 lost+found
drwxr-xr-x  19 root root  4096 Jun 11 23:38 var
drwxr-xr-x  13 root root  4096 Jun 11 23:38 usr
drwxr-xr-x   2 root root 12288 Jun 12 04:03 s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Jun 12 04:03 bin
drwxr-xr-x   4 root root  4096 Jun 12 10:26 home
drwxr-xr-x   6 root root  4096 Jun 12 10:26 data
dr-xr-xr-x 232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proc
drwxr-xr-x  11 root root     0 Jun 15 11:04 sys
drwxr-xr-x   4 root root  1024 Jun 15 14:45 boot
drwxr-xr-x  14 root root 12288 Jun 16 04:02 lib
drwxr-xr-x  10 root root  3520 Sep 26 15:38 dev
drwxr-x---   4 root root  4096 Oct 15 14:43 root
drwxr-xr-x  75 root root  4096 Oct 16 04:02 etc
drwxrwxrwt   3 root root 98304 Oct 16 08:54 tmp

按照特殊字符对文件进行分类

[root@localhost nginx-1.2.1]# ls -F

auto/  CHANGES  CHANGES.ru  conf/  configure*  contrib/  html/  LICENSE  Makefile  man/  objs/  README  src/

列出文件并标记颜色分类

[root@localhost nginx-1.2.1]# ls --color=auto

auto  CHANGES  CHANGES.ru  conf  configure  contrib  html  LICENSE  Makefile  man  objs  README  src

updatedb

updatedb命令用来创建或更新slocate命令所必需的数据库文件。updatedb命令的执行过程较长,因为在执行时它会遍历整个系统的目录树,并将所有的文件信息写入slocate数据库文件中。

补充说明:slocate本身具有一个数据库,里面存放了系统中文件与目录的相关信息。

语法

updatedb(选项)

选项

-o<文件>:忽略默认的数据库文件,使用指定的slocate数据库文件;
-U<目录>:更新指定目录的slocate数据库;
-v:显示执行的详细过程。

实例

实用updatedb命令的-U选项可以指定要更新slocate数据库的目录。

updatedb -U /usr/local/  更新指定命令的slocate数据库

dirname

dirname命令去除文件名中的非目录部分,仅显示与目录有关的内容。dirname命令读取指定路径名保留最后一个/及其后面的字符,删除其他部分,并写结果到标准输出。如果最后一个/后无字符,dirname 命令使用倒数第二个/,并忽略其后的所有字符。dirname 和 basename 通常在 shell 内部命令替换使用,以指定一个与指定输入文件名略有差异的输出文件名。

语法

dirname(选项)(参数)

选项

--help:显示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号。

实例

dirname //
结果为 /

dirname /a/b/
结果为:/a

dirname a
结果为 .

dirname a/b
结果为路径名 a

vi

vi命令是UNIX操作系统和类UNIX操作系统中最通用的全屏幕纯文本编辑器。Linux中的vi编辑器叫vim,它是vi的增强版(vi Improved),与vi编辑器完全兼容,而且实现了很多增强功能。

vi编辑器支持编辑模式和命令模式,编辑模式下可以完成文本的编辑功能,命令模式下可以完成对文件的操作命令,要正确使用vi编辑器就必须熟练掌握着两种模式的切换。默认情况下,打开vi编辑器后自动进入命令模式。从编辑模式切换到命令模式使用“esc”键,从命令模式切换到编辑模式使用“A”、“a”、“O”、“o”、“I”、“i”键。

vi编辑器提供了丰富的内置命令,有些内置命令使用键盘组合键即可完成,有些内置命令则需要以冒号“:”开头输入。常用内置命令如下:

Ctrl+u:向文件首翻半屏;
Ctrl+d:向文件尾翻半屏;
Ctrl+f:向文件尾翻一屏;
Ctrl+b:向文件首翻一屏;
Esc:从编辑模式切换到命令模式;
ZZ:命令模式下保存当前文件所做的修改后退出vi;
:行号:光标跳转到指定行的行首;
:$:光标跳转到最后一行的行首;
x或X:删除一个字符,x删除光标后的,而X删除光标前的;
D:删除从当前光标到光标所在行尾的全部字符;
dd:删除光标行正行内容;
ndd:删除当前行及其后n-1行;
nyy:将当前行及其下n行的内容保存到寄存器?中,其中?为一个字母,n为一个数字;
p:粘贴文本操作,用于将缓存区的内容粘贴到当前光标所在位置的下方;
P:粘贴文本操作,用于将缓存区的内容粘贴到当前光标所在位置的上方;
/字符串:文本查找操作,用于从当前光标所在位置开始向文件尾部查找指定字符串的内容,查找的字符串会被加亮显示;
?name:文本查找操作,用于从当前光标所在位置开始向文件头部查找指定字符串的内容,查找的字符串会被加亮显示;
a,bs/F/T:替换文本操作,用于在第a行到第b行之间,将F字符串换成T字符串。其中,“s/”表示进行替换操作;
a:在当前字符后添加文本;
A:在行末添加文本;
i:在当前字符前插入文本;
I:在行首插入文本;
o:在当前行后面插入一空行;
O:在当前行前面插入一空行;
:wq:在命令模式下,执行存盘退出操作;
:w:在命令模式下,执行存盘操作;
:w!:在命令模式下,执行强制存盘操作;
:q:在命令模式下,执行退出vi操作;
:q!:在命令模式下,执行强制退出vi操作;
:e文件名:在命令模式下,打开并编辑指定名称的文件;
:n:在命令模式下,如果同时打开多个文件,则继续编辑下一个文件;
:f:在命令模式下,用于显示当前的文件名、光标所在行的行号以及显示比例;
:set number:在命令模式下,用于在最左端显示行号;
:set nonumber:在命令模式下,用于在最左端不显示行号;

语法

vi(选项)(参数)

选项

+<行号>:从指定行号的行开始先是文本内容;
-b:以二进制模式打开文件,用于编辑二进制文件和可执行文件;
-c<指令>:在完成对第一个文件编辑任务后,执行给出的指令;
-d:以diff模式打开文件,当多个文件编辑时,显示文件差异部分;
-l:使用lisp模式,打开“lisp”和“showmatch”;
-m:取消写文件功能,重设“write”选项;
-M:关闭修改功能;
-n:不实用缓存功能;
-o<文件数目>:指定同时打开指定数目的文件;
-R:以只读方式打开文件;
-s:安静模式,不现实指令的任何错误信息。

参数

文件列表:指定要编辑的文件列表。多个文件之间使用空格分隔开。

知识扩展

vi编辑器有三种工作方式:命令方式、输入方式和ex转义方式。通过相应的命令或操作,在这三种工作方式之间可以进行转换。

命令方式

在Shell提示符后输入命令vi,进入vi编辑器,并处于vi的命令方式。此时,从键盘上输入的任何字符都被作为编辑命令来解释,例如,a(append)表示附加命令,i(insert)表示插入命令,x表示删除字符命令等。如果输入的字符不是vi的合法命令,则机器发出“报警声”,光标不移动。另外,在命令方式下输入的字符(即vi命令)并不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例如,输入i,屏幕上并无变化,但通过执行i命令,编辑器的工作方式却发生变化:由命令方式变为输入方式。

输入方式

通过输入vi的插入命令(i)、附加命令(a)、打开命令(o)、替换命令(s)、修改命令(c)或取代命令(r)可以从命令方式进入输入方式。在输入方式下,从键盘上输入的所有字符都被插入到正在编辑的缓冲区中,被当做该文件的正文。进入输入方式后,输入的可见字符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而编辑命令不再起作用,仅作为普通字母出现。例如,在命令方式下输入字母i,进到输入方式,然后再输入i,就在屏幕上相应光标处添加一个字母i。

由输入方式回到命令方式的办法是按下Esc键。如果已在命令方式下,那么按下Esc键就会发出“嘟嘟”声。为了确保用户想执行的vi命令是在命令方式下输入的,不妨多按几下Esc键,听到嘟声后再输入命令。

ex转义方式

vi和ex编辑器的功能是相同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用户界面。在vi中,命令通常是单个字母,如a,x,r等。而在ex中,命令是以Enter;键结束的命令行。vi有一个专门的“转义”命令,可访问很多面向行的ex命令。为使用ex转义方式,可输入一个冒号(:)。作为ex命令提示符,冒号出现在状态行(通常在屏幕最下一行)。按下中断键(通常是Del键),可终止正在执行的命令。多数文件管理命令都是在ex转义方式下执行的(例如,读取文件,把编辑缓冲区的内容写到文件中等)。转义命令执行后,自动回到命令方式。例如:

:1,$s/I/i/g 按Enter键

则从文件第一行至文件末尾($)将大写I全部替换成小写i。vi编辑器的三种工作方式之间的转换如图所示。

vi

dd

dd命令用于复制文件并对原文件的内容进行转换和格式化处理。dd命令功能很强大的,对于一些比较底层的问题,使用dd命令往往可以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用的比较多的还是用dd来备份裸设备。但是不推荐,如果需要备份oracle裸设备,可以使用rman备份,或使用第三方软件备份,使用dd的话,管理起来不太方便。

建议在有需要的时候使用dd 对物理磁盘操作,如果是文件系统的话还是使用tar backup cpio等其他命令更加方便。另外,使用dd对磁盘操作时,最好使用块设备文件。

语法

dd(选项)

选项

bs=<字节数>:将ibs(输入)与欧巴桑(输出)设成指定的字节数;
cbs=<字节数>:转换时,每次只转换指定的字节数;
conv=<关键字>:指定文件转换的方式;
count=<区块数>:仅读取指定的区块数;
ibs=<字节数>:每次读取的字节数;
obs=<字节数>:每次输出的字节数;
of=<文件>:输出到文件;
seek=<区块数>:一开始输出时,跳过指定的区块数;
skip=<区块数>:一开始读取时,跳过指定的区块数;
--help:帮助;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

实例

例1:要把一张软盘的內容复制到另一张软盘上,先将源盘内容制作成img映象文件,然后插入目标空白软盘,将该映象文件写到目标盘上去。 

先插入源盘:

dd if=/dev/fd0 of=./temp/temp.img
2880+0 records in
2880+0 records out

生成的img文件可以使用WinImage这一类的工具打开并查看。

再插入目标盘:

dd if=./temp/temp.img of=/dev/fd0
2880+0 records in
2880+0 records out

例2:直接将源盘内容复制到目标盘上去,目标盘为已经格式化过的空白软盘。

fdformat /dev/fd1
Double-sided, 80 tracks, 18 sec/track. Total capacity 1440 kB.
Formatting ... done
Verifying ... done

上面是格式化目标软盘,使之成为一张空白的没有任何文件系统的软盘。

mount /dev/fd0 ./fd0
mount: block device /dev/fd0 is write-protected, mounting read-only

ls ./fd0
boot.msg     initrd.img   options.msg  rescue.msg  splash.lss    vmlinuz
general.msg  ldlinux.sys  param.msg    snake.msg   syslinux.cfg

上面是挂载源软盘,并查看其中的内容。

umount fd0

卸掉源软盘,在使用dd命令的时候,不要挂载任何软盘,已经挂载的要卸掉。

dd if=/dev/fd0 of=/dev/fd1
2880+0 records in
2880+0 records out

使用dd命令复制源盘内容到目标盘,成功运行后,目标盘将变成和源盘一模一样,文件系统内容也一样。

mount /dev/fd1 ./fd1
ls ./fd1
boot.msg     initrd.img   options.msg  rescue.msg  splash.lss    vmlinuz
general.msg  ldlinux.sys  param.msg    snake.msg   syslinux.cfg

挂载目标盘,并查看其中内容,结果和源盘一样。 

例3:文件复制功能,将file1复制到file2。 

dd if=file1 of=file2
0+1 records in
0+1 records out

例4:写512字节到文件中

dd if=/dev/zero of=./myfile bs=512 count=1

或(count默认为1):
dd if=/dev/zero of=./myfile bs=512

或(bs默认为512):
dd if=/dev/zero of=./myfile count=1

但这样是不行的,它将一直填充:
dd if=/dev/zero of=./myfile

使用软盘做钥匙盘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第一次见到是一套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软件。如果使用文件的复制的方法把软盘的资料copy到另外一个软盘,那肯定会告诉你这不是一张有效的钥匙盘。那个时候也没有想到比较好的办法。今天又有人拿一个钥匙盘过来,问我能不能破解,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使用linux的dd命令。

操作过程如下:

1、插入正确的钥匙盘,执行下面的命令

dd if=/dev/fd0 of=fd0.img

2、取出钥匙盘,插入你要复制的空白软盘(当然不是空白的也没有什么问题),执行下面的命令:

dd if=fd0.img of=/dev/fd0

ok,取出你的复制的软盘,测试一下,看有没有问题!